基地主任张朔人教授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作《海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专题报告
时间:2022-10-14

  10月13日下午,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指导,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主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2022年第13讲(总第495讲)在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完成摄制。基地主任张朔人教授受邀作题为《海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的专题报告。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星良出席报告会。

  张朔人教授结合自己对民族融合的研究成果,运用丰富史料和典故,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从海南移民基本情况、文化圈层间交流交往、民族交融具体表现、对中华文化贡献等4方面,深入浅出纵论海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一体’实体。学界认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民族融合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及辽宋夏金元四个历史时期。海南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张朔人教授表示。

  据张朔人教授介绍,海南移民分别来自民间自发移民、政府移民和海外移民。落笔洞人、临高人、闽南人、十万人才下海南等为民间自发移民,贬谪移民、农垦移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为政府移民,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等为海外移民。

  谈到文化圈层间交流交往时,张朔人教授详细介绍了黎苗山地文化圈,汉族农商文化圈,疍民、灶户、回族、渔民海洋文化圈等文化圈层,分析海洋上雇佣、合伙制,侨批雇工,合亩制,苗、黎经济关系等多元经济形态,讲述人口分布图和文化圈层间交流交往内涵。

  “族属及身份互换、不同族群的中华文化认同、习俗相互侵染等方面是岛内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张朔人教授指出,黄道婆纺织技艺及“南艺北传”,海南渔民在《更路簿》指引下开发西南沙岛礁、自觉维护国家南部海洋权益,海外华侨引种橡胶等“热作经济”等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成果,更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据悉,因疫情防控原因,报告会未对外开放。为方便大家学习,报告会视频在后期制作完成后,将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自贸频道、“社科海军”微信公众号、“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等线上渠道联动播出。

  【文字来源: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新闻APP/社科海军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陈世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