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来源:海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时间:2021-05-25
 

陶行知(18911018日-1946725日),别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7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189110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


1927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2912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0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1936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1936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88月,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


1939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5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1946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出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被毛泽东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1946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19467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19464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6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6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1946725日在上海爱棠路爱棠新村13号突然逝世。惊悉噩耗后周恩来匆忙赶到,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温。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 [17]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8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附设于晓庄师范校园内,馆内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遗著和遗物。19803月,该馆经整理后重新开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遗物、遗著200多件。1985年,纪念馆展览室扩建,陈列面积400多平方米,充实了展品内容,展出照片429幅,实物319件。为了进一步弘扬行知精神,继承并发扬行知教育思想,1993年,纪念馆从校内迁出,在劳山脚下建造了新馆,新馆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屋顶为水泥浇制,仿茅草顶,显得古朴端庄。门楼高达25米,大门上方挂有张劲夫题写的犁宫和陆定一题写的陶行知纪馆两块铜匾。门厅内有一尊陶行知全身铜像,背景是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个金色大字。馆内有两个展厅,展出内容分为八个部分:青少年时期,提倡教育改造时期,乡村教育时期,普及教育时期,国难教育到战时教育时期,全面教育时期,民主教育时期,纪念陶行知、学习陶行知。展厅共展出了近400幅珍贵图片,200多件陶行知的遗著、遗物、遗稿等,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陶行知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作品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中国教育改造》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8 4月初版本

《斋夫自由谈》

上海《申报》馆

1932430日初版本

《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210月初版本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上海大众文化社

19368月初版本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

生活教育社

19451010日自刊版本

《行知书信》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91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3 7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前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512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三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611月初版本

古庙敲钟录

——

——

《创造宣言》

——

——

《手脑相长歌》

——

——

 

相关附件: